以匠心致初心,以坚守护生命
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
麻醉科基地2022级住院医师 王慧
在医院手术室这片争分夺秒、生死攸关的特殊战场上,麻醉科恰似一道牢不可破的 “生命防线”,静静捍卫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康;而麻醉医师,更犹如围术期医疗安全领域的 “隐形守护者”,凭借精湛医术与强烈责任心,于幕后为手术的顺遂开展遮风挡雨 。
我,身为一名麻醉科基地住院医师,回首这三年充实且难忘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岁月,心中满溢感慨。这一路征程,处处布满挑战与未知,时刻怀揣 “如履薄冰” 的审慎态度,容不得半点疏忽。毕竟,我们手中操控的远不止药物与设备,更是患者的生死命运。然而,也正是在这无数次紧张且专注的实践里,我真切领略到 “柳暗花明” 般的成长惊喜。每一次成功处置复杂病情、每一回助力患者平稳闯过手术险关,都仿若黑暗中熠熠生辉的明灯,照亮我前行的路途,让我深切感知自身在专业领域的节节攀升 。
这段珍贵历程,于我而言重若千钧。它不仅助我扎实掌握全面且精湛的临床技能,从最基础的麻醉操作到各类突发状况的应急应对,每项能力皆历经反复雕琢与严苛考验;更为关键的是,它铸就了我心底那份守护生命的责任担当。这份责任,早已不再是空洞口号,而是悄然融入我日常工作的一举一动,化为我直面困难时奋勇向前的强大动力 。
一、厚植根基,稳固专业基石
麻醉学科犹如一座巍峨的知识殿堂,其知识体系广袤无垠。从生理、病理的奥秘探索,到药理、解剖的深度钻研;从循环系统的精细管理,到气道处理的严谨操作,每一步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、稳扎稳打。
在规培初期,我们借助小讲课的形式,深入研习经典理论知识,再通过病例讨论这一互动环节,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。与此同时,《米勒麻醉学》《摩根临床麻醉学》等权威教材成为我们案头的必备读物。我们如饥似渴地研读其中内容,如同精心搭建积木一般,逐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。
此外,国内外的权威指南,诸如 ASA 指南、困难气道管理流程等,总能为我们指引方向,让我们迅速理清思路,做出精准判断。毕竟,对于麻醉医生来说,扎实的理论基础就是底气所在。唯有做到心中有 “谱”,实际操作时才能手中有 “术”,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情况 。
二、磨砺技能,锻造实战硬功
尽管在参加规培之前,我已有过一段工作经历,但初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,依旧经历了从手忙脚乱到从容应对的蜕变过程。曾经,面对大出血状况时,我内心满是忐忑不安;如今,已能沉着冷静地参与术中心跳骤停的紧急抢救。规培期间的每一次操作,都如同坚实的阶梯,助力我一步步迈向成长。
我深知,临床技能的提升离不开 “多练、多思、多问”这六字箴言。在模拟人上,我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穿刺技术,力求每一次操作都精准无误;在上级医师的悉心指导下,我认真复盘每一次抢救流程,总结经验教训;在一个个紧张忙碌的夜班中,我不断积累危重症处理经验,提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。
犹记得在救治一位术中突发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时,整个团队反应迅速,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快速识别病情,果断使用肾上腺素并实施液体复苏。最终,患者成功转危为安。这场与死神赛跑的 “生死时速”,让我深深领悟到:只有历经千锤百炼,方能在关键时刻临危不惧、处变不惊 。
在轮转期间,我前往上海市胸科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轮转学习。不仅进一步夯实了心胸麻醉与小儿麻醉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巧,还拓宽了视野。疼痛诊疗的轮转学习,我觉得是将内外科轮转与麻醉学习成果相结合的综合提升, 疼痛科病种的多样性与复杂性,刚入科时也是摸不着头绪,从收治病患到书写病历开立医嘱,到医患沟通人文关怀,再到专科诊治,看着患者及家属紧皱的眉头有了舒展,脸上挂满了笑容,能开着玩笑的喊我小王医生时,我也和他们一样高兴。
在日常的学习与工作中,我还肩负起带教实习同学的重任。这对我而言,既是检验自身知识掌握程度的契机,也是提升综合能力的宝贵机会。俗话说,“外科医生治病,麻醉医生保命”。以往,我们常常在无影灯的背后默默坚守岗位,履行职责。而在住院医师的培养过程中,新增的教学门诊实操环节,让我有了全新的体验。首次参与教学门诊实践后,我深刻体会到门诊教学与教学门诊之间的差异。我认识到,只有医教协同共进,才能真正实现医患共赢的美好局面 。
三、聚焦细节,呵护患者安全
在麻醉领域,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微不足道的,往往细节决定着最终的成败。术前评估阶段,我们要练就一双 “火眼金睛”,学会从患者一句看似平常的 “偶尔胸闷” 中,敏锐揪出潜在的心肌缺血隐患;术中监护过程中,必须全神贯注,紧紧盯着 ETCO2 波形的细微变化,时刻警惕气管导管滑脱或肺栓塞等风险;术后随访时,要无微不至地关注患者的镇痛效果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,确保患者能够平稳度过术后恢复期。每一次成功的麻醉,都是对 “慎独” 精神的生动诠释,彰显着我们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 。
四、协同合作,汇聚救治力量
麻醉医生在围术期团队中扮演着核心纽带的关键角色。我们需要与外科医生进行充分且有效的沟通,精准了解手术需求,以便提前做好麻醉方案的规划;要与护理团队密切配合,严格遵循抢救流程,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无缝衔接;还要耐心细致地与患者家属交流,传递信任与关怀,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。
无论是面对复杂冗长的大型手术,还是争分夺秒的紧急抢救,都离不开多学科之间的高效协作,让我深刻明白:个人的能力终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但团队汇聚起来的磅礴力量,足以冲破重重艰难险阻,创造生命的奇迹 。
五、调适心态,永葆职业活力
麻醉科工作强度大、风险系数高,压力如影随形。在规培期间,我们难免会经历自我怀疑的低谷时刻,也曾在深夜的疲惫中咬牙坚持。然而,老师们的鼓励如春风化雨,滋润着我们的心田;同伴们的支持似坚强后盾,给予我们前行的勇气。在他们的陪伴下,我学会了在高压环境中保持冷静沉稳,在遭遇挫折时积极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。
同时,我也意识到,要想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,必须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。通过规律运动等方式,我逐渐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平衡点,让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,也能拥有健康的身心和积极的生活态度。
感谢医院搭建优质的教学平台,麻醉科基地的培养,老师们的辛勤带教,我荣获了“2024年度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住院医师”,并有幸主持我院第九届教学节闭幕大会暨颁奖典礼。感谢杨浦医院这方舞台,那些监护仪跳动的深夜、那些与晨光赛跑的走廊,都化作话筒里流淌的银河;感谢掌声,将继续激励我走向下一个需要光的地方。
六、终身学习,勇追学科前沿
结业并非意味着学习的终结,而是开启了一段全新征程的起点。随着ERAS(加速康复外科)理念以及可视化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普及,我清醒地认识到,唯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、掌握新技术,才能紧跟时代步伐,不被飞速发展的医学浪潮所淘汰。
三年的规培时光,如同一座熔炉,褪去了我初入行业时的青涩稚嫩,赋予我坚韧不拔的力量,让我披上了守护生命的“战甲”。从曾经依赖指南亦步亦趋的“新手”,逐步成长为如今能够独当一面的麻醉医师。
在此,我满怀感恩之情。感恩老师们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,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我;感恩患者给予我生命相托的信任,让我在实践中不断成长;感恩团队成员们一路以来的并肩作战,给予我支持与鼓励。展望未来,我将始终秉持一颗仁爱之心,守护每一个宝贵的生命;以精益求精的匠心,追求更高的专业境界。在麻醉医学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上,我将坚定不移地砥砺前行,为守护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。
微信公众号
微信订阅号